案例中心

古时候空调,古人们是怎样避暑的?唐朝时有没有“空调”?

1、古人们是怎样避暑的?唐朝时有没有“空调”?

90后还好,毕竟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电风扇了,80后或者再往前的70、60年代,许多家庭连电风扇都没有,他们的避暑方式,和古人几无二致,无非就是扇扇子、开窗户,条件好点的有冰块……也玩不出什么花样儿的。

孟浩然在诗《夏日南亭怀辛大》一诗中写道:“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古代男子束发,而在夏日的夜晚,就会把头发披散下来,然后打开窗户,找个幽静的所在,享受自然风。

更早一点的晋代,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中也写了相同的纳凉场景:“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你看陶渊明,这短短十几个字,就创造了“北窗高卧”、“羲皇上人”两个成语。五六月正是盛夏,他北窗高卧,享受着自然凉风,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自喻羲皇上,惬意无比,千金不换。

这是古代老百姓主要的纳凉方式,古代把扇扇子称为“摇风”,又叫“凉友”——你看这称呼,真是浪漫极了。

但扇子也分等级,普通人家就用蒲葵编的蒲扇,这种扇子比较重,但风力大;条件好的用绢帛,重量轻,不费力,至于风力嘛,有微风就够了,大户人家也不会像山野村夫那样甩着膀子扇扇子;文人墨客则会在扇面题字画画,以显示自己的风雅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那就不需要自己扇扇子了,有专门供使唤的下人做这些事儿。

像诸葛亮、李白这种自带仙气的人,当然要用羽毛扇才能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李白诗《夏日山中》就写到了羽毛扇: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但是李白嘛,连扇子都懒得摇,把衣服裤儿都脱光了,挂在山中石壁上,自己一丝不挂任由大自然轻抚自己的玉体,哼哼,什么叫潇洒,什么叫风流?

古代虽然没有空调,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比如把西瓜放进井里,一段时间后拿出来,清凉可口,堪称冰镇西瓜。

到宋朝时,冰已经是相对普遍的东西了,街头巷尾都会有人卖冰水,一般是用金银花、梅子这些具有清热解暑的草药或水果,用冰块镇一下,喝起来也非常清凉,苏轼《菩萨蛮》就写了一对小情侣,在夏日夜晚,一起吃冷饮的场景: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按中医说法,藕性凉,有开胃清热的功效,而且藕微甜,吃起来嘎嘣脆,十分爽口,你看这对小情侣,一边吃着冰镇藕丝,一边打情骂俏,真是对单身狗一万点暴击。

贵族的避暑方式

以上都是老百姓的避暑方式,跟贵族根本没法比。

战国时期的冰箱

出土于湖北曾侯乙墓中的“青铜冰鉴”,被视为战国时代的冰箱,把冰块放在冰鉴内,就能起到降温的作用,而且不易融化。清朝皇室借鉴了青铜冰鉴,发明出一种木质冰桶,其用途和冰鉴一样,但桶内用上了导热性较弱的铅或锡,能起到更好的隔热效果,也可称为清朝的木制冰箱了。

屈原在《楚辞·招魂》中也记录了冰镇饮料的做法:

瑶浆蜜勺,实羽觞些。

挫糟冻饮,酎清凉些。

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屈原喝的是米酒,在炎热的夏天,把米酒滤掉酒糟,然后冰镇一段时间,喝起来堪比琼浆玉液。

唐朝贵族更厉害,他们在派人冬天会去河面凿冰,拿回家在地窖中保存好——这种地窖非常深,底部铺着厚厚的柴草,把冰块整整齐齐地码好,再用一层厚厚的柴草和泥土封上,保证密不透风,这样的冰块就不会融化。

到了盛夏,把地窖打开,取出冰块放在房间里,相当于制造了一个空调房,而且降温效果非常好,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国忠当年就制造了这样的空调房,他请客的时候,在宴席周围摆满了雕琢成冰山形状的冰块,冷得宾客纷纷表示遭不住:

“座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挟纩(kuàng)者”。

纩是一种丝绸制品,挟纩就是把这种丝织品裹在身上,你看,其实古代人也和我们一样,开空调的时候,盖一层薄薄的凉被,才是人间天堂。

皇帝除了享受空调屋以外,还有专门的避暑山庄,唐朝皇室修建了九成宫、翠微宫、玉华宫,清朝也有承德避暑山庄等。

唐朝的九成宫,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在这里避暑的时候,发现有泉水涌出,于是唐太宗让人在泉眼出砌上石槛,引导泉水流入。据说这一眼泉水清澈如镜,味道甘之如醴,然后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写,以记载这件事,于是便有了鼎鼎大名、被称为“天下第一楷书”、至今依然被书法爱好者顶礼膜拜的《九成宫醴泉铭》:

“其清若镜,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东流度于双阙,贯穿青琐,萦带紫房,激扬清波,涤荡瑕秽,可以导养正性,可以澄莹心神。”

你看,古人的避暑方式还是蛮丰富的,当然了,你若真要细究起来,那还是应该像唐朝诗人白居易学习:

《苦热题恒寂师禅室》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2、古代人夏天没有空调怎么办

古人降温的方法很多种呢。

往这块中间有通气孔的方石板上一站,你就能感受到一股股沁凉的空气往外冒了。其实在石板之下还有一个一两米深宽的空间,能有效利用常年恒低温的地气与屋内热空气形成温差对流,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时房间保持凉爽。像这样的土空调在徽州的西递古村就有一个。

若说还有更加纯粹的空调房,那就非「夏房」莫属了。夏房是古人为了避暑专门选址打造的居室,效果不亚于装有现代制冷设备的房间。先秦有「窟室」,秦汉皇室的「凉殿」,随后还有「冰室」和「凉窖」,都属于夏房,相当于古代皇亲贵族的 VIP 娱乐包间。

古人在夏房里「葛优瘫」

先秦的「窟室」可以说是现代地下室的始祖了,《左传·襄公三十年》有记载:「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侧面反映出窟室是当时达官贵人所青睐的夏季娱乐场所。建筑除了利用地理冷源,一些更为高级的窟室还会放置冰块。

「窟」即洞穴,多少让人联系到同样冬暖夏凉的窑洞,若说窟室是古代壕的私人会所,那么窑洞就是普通老百姓的经济适用房,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至今还有不少人选择在窑洞里定居。

到了汉代,空调房就更加极尽奢华了。汉皇宫中的「清凉殿」制冷效果一流,据《汉书》记载,清凉殿「清室则中夏含霜」,大意为夏季室内还能结霜,不管这是不是一种浮夸的修辞,「清凉殿」的冻人之处都可见一斑。

清凉殿又称「延清室」,除了必不可少的皇家特供冰块,还有一套高贵「冷」艳的降温设备。古籍《三辅黄图》「清凉殿」载:「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如屈龙,皆用杂宝饰之」、「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

天然石床、进贡的玉晶器皿与剔透的寒冰共同做功,加上侍者在一旁扇风,消夏过冬傻傻分不清楚。

「中央空调」

接下来古代人要放大招了,那就是前面也曾提到过的「中央空调」——被用于唐大明宫「含凉殿」的一体化降温措施。

含凉殿位于宫城北门、蓬莱殿后,宫殿依太液池南岸而建,据《唐会要》载:「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睿宗生于含凉殿。」

《唐语林·豪爽》就有记载,夏日某天陈知节被高力士请到李隆基的含凉殿时,他看到「(李隆基)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当他被「赐坐石榻」时,感到「阴溜沈吟,仰不见日,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

可以看出,这是一组比窟室、清凉殿规模更大的避暑建筑体系,首先在结构设计上,它尽可能地阻隔了阳光直射入室,从而保持了室内的阴凉;而机械化装置是含凉殿媲美中央空调的关键,与现在电力广泛的运用不同,它的制冷设备是由水力驱动的。

含凉殿临水,建筑内外都设置了许多水车,流水激起扇叶转动,冰凉的水汽和冷风就被送入殿内。同时宫殿的房檐四周安装了水管,通过水循环系统引水而上,再从殿顶流下带走热量给建筑降温,一种水帘洞的概念。据考证,这套制冷技术源于拂菻国(东罗马帝国),对抗酷暑效果卓群,唐朝人民引入进口技术并因地制宜改造升级,也算走在了时代前沿。

皇家有「含凉殿」,普通人家有「自雨亭」,规模虽然相对较小,但纳凉原理是相同的。说是普通人家其实也不算普通,能用上自雨亭的家宅多半非富即贵,当然,大型公共场所也能见得着,很多百姓就会聚集在这样的场所一边听说书一边免费蹭空调。

上面介绍的都是一些高富帅才玩得起的制冷方式,一般老百姓当然也有自己的一套避暑方案,虽然看起来略微有些「屌丝」,但也能在有限条件下最大化地对抗三伏天。

最简单快速的方法当然就是摇扇子啦,扇子的可考诞生时期为商朝,名「翟扇」,后来也被古人叫做「摇风」和「凉友」,物如其名。

扇子的升级版是汉代工匠设计的「叶轮拨风」,《西京杂记》卷一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战。」因年代久远无法得知这种神器的具体形态,但根据文字大概可以知道它的操作方式以及造风原理——仅需一人摇动手柄,轮盘上的七个叶片就会高速旋转并吹出凉风。

「叶轮拨风」的图没找着,但这种曾出现在清宫戏里的「自动风扇」并不罕见,相比需要手动生风的前者,它实现了自动化,驱动力多半也是由水力风车所提供的。

「凉爽神器」

除了扇子之外,神器也不可缺少——凉枕、竹席、竹夫人等等。

竹床,看起来更像一个躺椅

它的名字很特别,叫「竹夫人」,因为它像夫人一样是可以搂着睡觉的,原来不只现代人会搂着等身抱枕叫老公老婆啊。

冰箱雪柜也是人类对抗大热天的一大创举,同样在古代能找到原型,它叫「冰鉴」。

曾侯乙铜鉴缶,被誉为我国最早的冰箱和烤箱

《周礼·天官·凌人》:「祭祀供冰鉴(hàn)。」可见青铜时代就已经有了冰箱的雏形,名「鉴缶」,古代用于把控食物温度的器皿,整体由两件器物构成,外为鉴,鉴内放置缶,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空隙用于放置冰块或者热水,将酒水倒于缶中,就可制作出冬暖夏凉的可口饮品。

冰鉴的内部结构

为后来制作冰鉴的材料逐渐被木头所替代,明朝时期由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的冰箱是最受王公贵族喜爱的消夏神器之一。

冰鉴不仅可以用于冰镇瓜果凉食,结构设计上的气孔可以渗出冰块的凉意,有效调节室内气温,这样一个集冰箱与空调一体的宝贝怎能不受古代人欢迎呢?然而在冰块稀缺的时代,冰鉴依然只是少部分人的专属天使。

冬冰夏用反映了古人与冰块的关系,《诗经·七月》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在唐末之前,想要在夏天享用到冰块,都需要奴隶在寒冬里采冰并将其存封于冰窖之内,夏天就可以派上大用场了。

到了唐朝末期,人们发现用于制作火药的硝石遇水会吸收热量,甚至使水温降至冰点,于是他们学会了人工制冰。南宋诗人杨万里在《荔枝歌》中描写了市集上的小贩出售冰块的情景:「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而冰块真正普及到千家万户,是明清时期,彼时在室内放置一同冰解暑已经不是稀奇事了,很多普通百姓也有条件做到。

冷饮,古代称之为冰食,约起源于商代。春秋末期人们已学会储冰用冰,《楚辞》中就有关于冰镇糯米酒的记载。唐朝时冰的获取开始不受季节限制,市场上也出现了专做冰品买卖的商人,他们甚至在把糖加入冰中吸引顾客。

到了宋代,冰食更加五花八门,北宋汴京的「砂糖冰雪冷元子」、「凉水荔枝膏」,南宋临安的「雪泡梅花酒」...... 相传同时期诞生了冰淇淋的前身「冰酪」,杨万里《咏冰酪》可证:「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后来又说这其实是误传,原诗名应是《咏酥》。

但冰淇淋确实是起源于咱们国家的,元朝一名食品商人突发奇想在冰里面加入了牛奶、蜜糖和珍珠粉,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冰淇淋。忽必烈执政时期,冰淇淋为皇家特供,除王室之外禁止私制冰淇淋。意大利商旅行者马可·波罗就是这个时候把冰淇淋的制作秘方从中国带回意大利的(不是说保密么),随后这种美食风靡了整个欧洲,直到 18 世纪传入美洲,冰淇淋迅速在此扎根,1851 年美国人开设了世界上第一座冰淇淋工厂,生产出最接近于我们现在吃到的各式冰棒甜筒,别看冰淇淋听起来洋气,其实它的故乡就是在我们中国呢。

清代以西瓜汁冰镇后制作的「琥珀糕」和甜杏牛奶冷冻而成的「杏仁酪」都是颇有讲究的宫廷菜,到了清末民国初,老北京的冷食店就很常见了,雪花酪、刨冰、酸梅汤、汽水等传统消夏小食一直陪伴我们至今。严辰在《忆京都词》注中记述:「京都夏日……宴客之筵必有四冰果,以冰拌食,凉沁心脾。且冰亦可以煮食,谓之冰核。」

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招,用冰块降暑。

第二招,建“凉屋”。这个凉屋和现在的空调房相类似,但利用的确是大自然的力量。

第三招,睡凉席,抱“竹夫人”。

3、古人夏天在屋内设置的“空调”,工作原理是什么?

虽然我们仍能感受到夏天的美丽,但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感受到它的恐怖,并意识到我们可能离不开这个名叫威利斯·开利(现代空调之父)的人。但是在古代,古代人既没有空调,也没有电风扇。他们是如何度过漫长的夏天的?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二天凿冰,第三天接在树荫边,这句话出自《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句诗,意思是:腊月的冰“冲”了,第一个月就被送到冰室藏起来了。古人挖掘出与太阳隔绝、密不透风的冰室,冬天储存冰。如果没有发生意外,保留几个月也没问题。夏天热的时候,拿几块冰块降温。

胡适青铜龙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类似于唐代的自雨亭原理。它通过风力和机械设备将水送到屋顶,然后让水顺着排水管流下来,达到蒸发吸热的效果,降低整个建筑的温度。

中国传统民居一年四季总能保持适当的温度,这与天井的优点分不开。传统民居一般采用封闭式结构,通风只靠一个天井。天气炎热时,屋外气压降低,屋内空气会通过天井向上流动,带走屋内热量,既能达到通风效果,又能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但现代居住建筑设计一般不考虑空气流通。屋外无风的时候,屋内不可能有风,所以夏天,住在里面的人没有空调是受不了的。

曾经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现在被烧毁了。借助水力,带动风扇。其功能与现代电风扇非常接近,但比电风扇更自然舒适。它不仅能制造风,还能制造水的声音,听起来很凉爽。但是,这种待遇只有皇室才能享受。其实古人有很多种方法可以逃避热量。《西京杂记》中还记载了一种叫“竹简”的乐器,在一块竹子周围开了一个洞。风一吹,就能让风往四面八方吹。腋下睡觉很舒服。

同时,古人也发明了很多食物来消暑。唐朝有一种食物叫“素山”,有点像现代的冰淇淋。南北朝时,有人发明了一种叫汤饼的热食,可以促进人出汗,帮助降温。夏天我们在空调房里瑟瑟发抖的时候,古人发明了那么多自然的避暑方法,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首先,古人有现在意义上的空调的替代者,所以室内降温更加依赖于冬天放置一些并会在地窖在夏天时使用,所以用冰来降温,物理降温是古人房间内降温采取的方法之一。

就是地下室,室内有石质高级床,床边会放置盛有冰块的国外进口的玉晶盘,还有人给扇扇子,制冷效果很好。就是在地下室放冰块和石床,让奴隶给伺候。

冰、水融化、蒸发、升华都要吸收周围的热量,古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在夏天来调节室内的温度,从而导致有“空调”的效果。

古人夏天在屋内设置的空调原理就是利用冰融化吸热导致周围的气温降低从而使房内的温度下降

4、古代的中央空调是怎样的

据《大清会典》记载,清代北京城内共有18座官家冰窖,专供皇家和王公大臣用冰。不论官窑还是府窑、商民窑,都是在冬天采集冰块,存入地窖中,夏天拿出来使用。颇似现代“中央空调”原理的降温设备,其实古代已有,典籍里称它为“凉殿”或“水亭”,前者靠机械力转动风轮送风,后者则是靠水的重力形成水幕并带动室内水汽。现如今,咱们已经可以用到五度空调这样好的产品了。

5、不光现代有空调,为何说古代也有“空调”,并且在夏天还能吃到冰镇饮品...

因为古代会把冬天的冰储存起来,以便夏天的时候使用。然后在夏天的时候就把这些冰块放到一个大缸里面,再通过风扇,将这些冷气都吹散开来,带来一点清凉的感觉,所以这也就是所谓的空调。我们现在夏天炎热的时候就会开空调解暑,但在古代时候没有空调,没有先进的技术,那古人是怎么消暑解热的呢?其实他们是将冬天采集到的冰块把它储存起来,然后再放到夏天去使用,这也很考验他们储存冰块的能力。我们能看到像《甄嬛传》中,皇帝为了避暑去了避暑山庄,而当甄嬛觉得宫殿中十分炎热的时候,皇帝便将冰块放在了一些小缸之中,于是下人用风扇将冰块所散出来的凉气扇到自己主子的身上,也起到了一个消暑的作用,而且他们的床是用石头制成,也很好地起到了一个消暑的作用。

其实在西周时期就有文献记载,古人储存冰块的仓库叫冰库。主要是他们挖了一个大坑,将这些冰块埋藏在里面,然后再封好砖块,用泥浆涂抹上去,再用大火烧,而这样的做法就能够起到一个比较好的隔温的效果。就不会让冰块容易融化了,于是在夏天就可以拿出来再使用。到了唐朝以后,他们发现了天然的井有一定的保温作用,于是将这些冰块储存到了井当中。而到清朝的时候,则是将这些冰块放到地窖当中,再用棉絮,稻草,这些隔热的材料去给他隔热。而且越到后来,也会有一些卖冰块的商家出现,就不用每家每户再去储存冰块了。

这是古代的冰窖,冰窖就是古代“空调”简易版,吃的冰镇饮品也是从那里面拿的。

冰窖的建造过程比较繁琐,首先要挖一个很深的大坑,以保证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冬天的冰块;其次要做好冰窖隔热密封工作,使用青泥抹上冰窖壁上,用火烤至不留通气孔;最后重要一点是在冬天冰上够多的冰块,就像皇宫的冰窖,一个冬季的冰存储量能够皇帝嫔妃用整年。

古代的空调就是拿冰块放在手动的可以转动的扇子前面,通过扇子扇出来的风,吹动冰块冒出的冷气来降低温度。而冰镇饮品则是将饮品放入冰块之中降温。

古代的空调就是自建的“凉亭”,但是只有经济实力雄厚的人才有的。但是冰镇饮品就相对多一些,并且有专门制冰的人。

标签: